行业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知识
引起魚類生病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3/8/8  点击次数:1420

由於魚類生活在水中,其活動不易被人們覺察,魚生了病,往往不能及時發現,正確診斷也較陸上生活的雞鴨困難得多,而且治療也較麻煩,因為魚吃藥只能由其自己主動吃入,而不能象雞鴨一樣強行灌餵。當病情較重時,魚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的藥物,也不能達到治療效果。若體外用藥,目前普遍采用的全池遍灑及浸洗的方法,也只適用於小面積的池塘和集約化養魚等,而對大面積的湖泊、河道及水庫,就難於使用。況且體外用藥一般只對體表疾病有效,而無法殺死體內的病原體。因此,魚病預防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
  魚要生活,一方面要求有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則一定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如果生活環境發生了不利於魚的變化或者魚體機能因其他原因引起變化而不能適應環境條件時,就會引起魚類發生疾病。因此,魚類患病是機體和外界因素雙方作用的結果。前者是致病的內因,後者是外因。
  (一) 引起魚類生病的環境因素
  (1) 自然條件
  ①水溫變化:魚是冷血動物,體溫隨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水溫的急劇升降,魚體不易適應而發生病理變化,影響抵抗力,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魚類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對水溫有一定的要求。魚苗下塘時要求池水溫差不超過2℃,魚種要求不超過4℃,溫差過大,就會引起魚苗、魚種不適而大量死亡。此外各種病原體也要求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才能在水中或魚體內大量繁殖,導致魚生病。
  ②水質變化:影響水質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動、水源、底質以及氣候的變化等。如池中有機質過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時,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造成池水缺氧,引起魚類浮頭,甚至泛池。同時還會放出硫化氫、沼氣等有害氣體,這些有害氣體集聚一定數量後,就會引起魚類中毒死亡;另一方面水質不良引起魚類抗病力下降,同時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發魚病。氣候的突變引起池水中浮遊生物大量死亡,導致水質惡化;池水pH值低於5或超過9.5;魚池土壤中重金屬鹽類(鉛、鋅、汞等)含量較高,或工廠排出的廢水中含有害物質汙染水源等,都能對魚類生理機能產生直接影響,引發魚病。
  ③溶氧變化: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對魚的生長和生存至關重要。當池水溶氧低到1毫克/升時,魚就會發生浮頭,如果溶氧得不到及時補充,魚類就會因窒息而死亡。若魚類長期處於低氧環境生活,抗病力會下降。若溶氧過多,也可能引起魚苗患氣泡病。
  (2)人為因素
  ①放養密度不當和混養比例不合理:這與疾病發生有很大的關系。如單位面積內放養密度過大或底層魚類與上層魚類搭配不當,超過了一般餌料基礎與飼養條件,以致魚類營養不良,抵抗力減弱,為流行病創造了有利條件。
  ②飼養管理不當:飼料是魚類生活所必需,若飼料供應得不到保證,或投餵不清潔、腐爛變質的飼料,或沒有根據魚類的需要量投餵,都可造成魚類的正常生理機能活動的消耗得不到及時補充,魚體瘦弱,從而易發魚病。另外施肥的種類、數量、時間和肥料處理方法不當,易使水質惡化,或利於魚類病害生物生長,都可引發魚病。
  ③機械性操作:拉網捕魚、運輸魚種時操作不當,很容易擦傷魚體,給水中細菌、黴菌侵襲以可乘之機,感染魚類生病。
  (3)生物因素:一般常見的魚病,多數是由各種生物傳染或侵襲魚體而致病,如病毒、細菌、粘細菌、黴菌、藻類、原生動物、蠕蟲、蛭類、鉤介幼蟲、甲殼動物等的存在,都可引發魚病。另外,水鼠、水鳥、水蛇、蛙類、兇猛魚類、水生昆蟲、水螅、青泥苔、水網藻等則可直接蠶食或間接危險魚類。
  (二)引起魚類生病的內在因素
  一般來說魚類本身體質好,抗病力也就強,即使有病原體存在,也不易生病。相反體質差,則容易生病。不同種魚類對某種病原體的敏感性不一樣,如草魚、青魚患腸炎病時,同池的鰱、鱅從不發病。同種魚類在不同發育生長階段發病情況也不一樣,如白頭白嘴病一般在體長5厘米以下的草魚發生,超過這長度的草魚基本上不發生這種病。同種同齡魚免疫力也不一樣,如某種流行病的發生,有的嚴重患病而死亡,有的患病較輕而逐漸自愈,有的則絲毫沒有感染。魚類的這種抗病力,是其機體本身的內在因素。因此我們應盡量創造條件,提高魚類自身的抗病力。
  首先在設計和建設養殖場(或建造養魚池)時應盡量做到符合防病的要求。其次是培育體質健壯的苗種和選育抗病新品種,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魚體抵抗力。第三是控制和消滅病原生物。

 

 


 
 

分享到/SHARE
 豫ICP备16009854号-1

COPYRIGHT 2016 © BY 福鱼水族 河南福鱼水族用品有限公司 ALLRIGHT RESERVED

      电话/Tel: 4008389177  传真/Fax: 手机/Mob:13633844388

地址/Add:郑州市郑汴大卖场 邮箱/E-mail:fuyugroup@163.com